2017年10月28日晚六點,求智讀書會第五十五次活動在東榮大廈1214舉行。來自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的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及長春大學的部分同學參與了活動。本次讀書會的主題為:“Deflecting the Sword of Damocles: Strategic Defense and Deterrence”。讀書會由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國際政治系講師許甯老師主持。
本期讀書會繼續以核威懾理論為基礎,由美國的導彈防禦能力引出上世紀六十年代美蘇之間以先發打擊和反力打擊為代表的核戰略。首先粗陳美國目前的導彈防禦體系,盡管有愛國者3、薩德、宙斯盾劍等不同層級的彈道導彈防禦體系,但無論從數量還是布防範圍上都難以抵擋俄羅斯的毀滅性打擊,因此尚不足以摧毀美俄長久以來的核平衡。盡管如此,應該看到,美業已建立預警指揮控制體系和追求快速全球打擊能力的戰略目标,正在進行由陸海空“核三角”攻擊向攻防兼備發展方向的轉變,同時明确核常兼備的打擊戰略,即以常規武器打擊敵高價值重要目标。再回到上世紀美蘇争霸的語境下,正如肯尼迪“瓶中之蠍”之喻,美蘇都确信保存自己比消滅對方更重要,但又互不信任對方的和平呼籲,既不願進行毀滅性核大戰,又不願以摒棄地緣政治利益為代價減緩競争。這種“不吃虧,不失控”的心态必将與常規戰争越過核門檻的風險長期相伴。在穩定與逐利的悖論(the Stability-Instability Paradox)中,雙方追求目标的實現,成本的控制與風險的駕馭(capability,cost and risk)。三者中,風險是關鍵的一環。一種風險是雙方擁核緻使戰略資産脆弱性凸顯,客觀條件強烈刺激先發制人帶來的危機風險(crisis instability),這種風險帶來的是對确保可靠二次打擊能力和提升核打擊下戰略資産生存能力的強烈需求,通過戰略管理風險有效杜絕毀滅性核大戰。另一種則是雙方軍備競賽造成的風險。以美蘇在歐洲的利益争奪為例,西歐常規武裝力量不足以應對蘇軍的巨大威脅,而美一旦采取核戰略将極有可能遭受蘇聯的二次核打擊,美是否能承受如此風險來捍衛歐洲,即“值不值得為西柏林去死”成為疑問。顯然,二次核打擊束縛了美國的手腳,嚴重影響到美對西歐安全保障的實際性。因此,美國迫切需要打破戰略穩定,重獲戰略優勢,此時有兩種思路可供選擇。第一是消滅蘇聯核軍備(disarming),但過大的技術難度使其恐淪為空談。另一種設想是有限核戰争(damage limiting),即麥克納馬拉提出的精确摧毀敵方軍備而不傷及平民乃至民用設施。這樣以來,雙方的核戰略将局限于針對敵方軍備的反力打擊(counterforce),從而大大縮小核戰略破壞力。但這種戰略對情報和精度的要求極高,控制附帶傷害難度頗大,必然面臨技術與戰略上的雙重困境,因此被阿利伯克等人嗤之以鼻。還有一個重要理念,是由赫爾曼卡恩提出的沖突升級控制(escalation dominance)理念。,包括層級(rungs),升級阈值(thresholds)以及維度(dimensions)三個方面。其中,44個沖突層級的劃分充分彰顯了國家間沖突的複雜多變;升級阈值主要受技術可行性,風險大小,成本高低等因素影響,換言之,國家對沖突升級與否的決定并不容易;至于維度,主要從規模擴大,烈度增強和政治目标的逐漸升級來分析。由此可見,控制沖突升級雖是促使大國核戰略保持克制的有力推手,但其理論在實踐中不易操作,其成功運用的先例頗少便是佐證。
會議過程中,許甯老師與同學們就某些問題展開讨論,并布置了下次讀書會的内容。
張硯清
2017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