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3日晚六點,求智讀書會第五十四次活動在東榮大廈1214舉行。來自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的部分本科生參與了活動。本次讀書會的主題為:“Avoiding the Garrison State:Deterrence as a Strategy”。讀書會由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國際政治系講師許甯老師主持。
美國的選擇。本次讀書會以這樣一個話題展開:面對蘇聯通過地緣政治的便利所進行的擴張,美國會選擇怎樣的政策對蘇聯進行有效的震懾或打擊,以維護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的利益?面對蘇聯的擴張,三套備選方案應運而生:遏制政策、先發制人與“大規模報複”。
遏制政策主要體現為建立全面的軍事訓練制度、加強防禦設施建設、完善人防體系等;先發制人主要是發動預防性戰争,通過大規模的戰争一勞永逸地消除以蘇聯為首的紅色威脅;而“大規模報複”則是通過美國自身核力量的優勢,劃設防線,對蘇聯的投機性擴張進行震懾。許甯老師講道,這三種方案都有其特定的思考邏輯。先發制人的方案建立在對于美蘇必然長期競争,因此變量難以把控、後患無窮的思考之上。但這一方案本身伴随着巨大的代價,且這種軍事化的政策就意味着同美國民衆所期望的恢複民主化社會相沖突,因此難以實施,更多的隻是一種虛張聲勢罷了。而遏制政策則是美國在冷戰初期确實的實行的對蘇戰略方案。喬治凱南的八千字電文所分析的蘇聯邏輯,成為美國面對蘇聯的實際性擴張所采取的政策的重要影響因素:蘇聯的擴張沒有特定的計劃,投機性強,不會承擔不必要的風險,因此隻要在任何一點上遭遇強有力的抵抗就會退讓。這樣的蘇聯邏輯帶來的就是美國在蘇聯同西方漫長的分界線上處處設防,以達到“蘇聯在哪一點進攻,我們就在哪一點就地反擊”的效果的政策特點。許老師強調,這種遏制政策短期内看似呈現為一種防禦,但本質上是一種進攻性政策。但這種“長期的進攻性政策”卻并沒有為美國帶來較為優良的遏制效果。這一政策對于經濟的消耗巨大,且戰場的選擇權在蘇聯手中,因此十分被動。這一巨大的弱點随着朝鮮戰争的爆發體現地淋漓盡緻。美國開始反思戰略上存在的問題。
冷戰是一場長期競争,是美蘇之間綜合國力的較量。因此,以低成本、低消耗和對經濟最少的代價換取對方的高成本、高消耗和對經濟的高代價就成為了美國戰略設計的重要考慮。艾森豪威爾的上台成為美國戰略轉變的關鍵點。面對巨大的赤字壓力,艾森豪威爾采取了“大規模報複”的威懾戰略:利用自身優勢的核力量,無論蘇聯在哪裡進行擴張,都對蘇聯的中樞進行打擊。即通過威懾戰略将蘇聯的生存與發展同其擴張行為進行捆綁,充分利用己方優勢力量,實現高效的遏制與震懾。事實證明,這種威懾戰略的效果遠遠超過遏制政策,降低成本,減輕對于經濟的負擔,實現戰略目的。
許老師對在座的同學提出了兩個問題:高效的社會動員能力是否是蘇聯的優勢?怎樣看待蘇聯集權性質的決策模式?這兩個問題看似同美國的威懾戰略無直接關聯,對它們的回答卻是美國威懾戰略的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社會動員能力在短期的危機時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于維護國家主權至關重要,但在和平時期,社會動員能力的作用便不再突出,反而可能如資源一樣成為一種優勢依賴陷阱。而對于蘇聯集權性質的決策模式,其無限制、缺乏外部制約與糾錯機制的特點,決定了在應對美國戰略威懾時,蘇聯不惜以高成本、高消耗來進行抗衡,陷入美國的戰略誘導,最終拖垮經濟的結局。
但這種“大規模報複”戰略本身是建立在核優勢的基礎上的,因此,在蘇聯核技術不斷追趕的情況下,這種戰略的威懾力也越發不足,在一些邊緣政治利益與其代價的不平衡和非利益相關盟友的不支持的問題上,這一政策的可行性變得越來越低,由此引發了60年代肯尼迪的戰略調整。
本次讀書會,許甯老師為同學們做了精彩的講解,與同學們進行了思想的交流與分享,同學們也熱情高漲,積極提問。
最後,第五十四期讀書會圓滿結束。
2017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