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求智讀書會•學術活動簡報(七十二)

發布時間: 2019-04-16點擊:

2019年4月13日晚六點,求智讀書會第七十二次活動在東榮大廈1214舉行。來自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的部分本科生參與了活動。本次讀書會采取自由交流讨論的形式,由同學分享學習、讀書中遇到的困惑。讀書會由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國際政治系副教授姚璐老師主持。

思考”——本次讀書會由這一話題展開。關于本次讀書會的主題,鑒于我們在課堂中鮮有機會和時間進行充分的思想交流,姚璐老師認為,讀書會可以是探索“我們究竟在思考什麼”的平台。每個人都擁有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充分的表達與交流是解惑與進步的好方法。

本次讀書會的首個問題出自吳恩裕先生的《中國國家的起源問題》,吳先生在書中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結合考古出土的文物、文獻,對夏、商兩代何者為國家這一問題進行了讨論。同學們針對“作為一位政治學者,吳先生讨論這一問題的意義何在”進行交流。有同學提出:國家是政治學的核心概念,研究中國的國家起源,是中國政治理論研究的起點;中國的曆史十分悠久,界定國家起源是為了确定我們從哪裡來,作為國人應當對曆史充滿敬意,讨論起源問題可以激起家國情懷,喚醒民族情感,知道自己從哪裡來才知道到哪裡去等等。也有同學對書中内容提出質疑:曆史研究既包括建構物的曆史,也包括本質物的曆史,但某些建構物必須建立在實際存在的物質基礎上,馬克思主義同樣是一套建構物,是一種觀點,更換判斷标準或許會得出不同的結果,如果将公權力的出現作為界定國家的标準,則結論可能不同。姚璐老師認為,不理解作者著書目的有時是學科思路的問題:研究有時隻是為了論證某一單一問題,而非全部建立在宏觀角度。如果将該著作視為曆史學書籍,可能我們的理解又會産生變化。對于理論選定的質疑,老師講到,一個理論解釋不了所有的問題,無論問題為何隻要邏輯自洽即為适當。

接着同學們針對“為何研究國家而非公權力”進行了讨論。現代政治學中所定義的國家是社會中最為重要的意識形态,研究公權力理論上是更為本質的,但并非是最有價值的。國家作為一個重要的政治單元,就現實意義而言應當作為研究對象代替公權力概念。研究公權力最大的問題在于,政治學研究需要使要素高度簡化,而公權力這一概念十分龐大,難以建立一套簡單的理論來予以解釋。就如同國際關系的條約選定的起點是威斯特伐利亞體系,這一起點的選定是基于時代的需求,并非追求本質性而是追求合理性。就現實情況而言,在國際政治語境下,權力本身在走向流散。正如蘇珊•斯特蘭奇在《國家與市場》中表述認為,世界經濟的權力結構包括安全結構、生産結構、金融結構和知識結構。權力在這些結構中産生,權力不再由國家所壟斷,任何掌握其中某種力量的個人或組織都擁有權力。這就使所謂公權力的概念變得模糊和難以界定,因此研究國家而非公權力又是恰合實際的。

接下來同學們讨論了關于“中國特色”的問題,國内部分學者認為,中國同世界其他地區存在着巨大的差異,我們有我們的“特色”。在某種意義上,這可能是對外國開放中國的思想的方式,中國确實與西方國家存在較大不同,有很多值得我們研究和探索的獨特之處。但是,将國家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一概歸為“特色”,是一種自我麻痹。從根本上說,中國特色這一概念沒有内核,概念十分模糊,沒有明确的指向。因此不能将所有問題都用特色一詞加以解釋。對于中國要在世界舞台上起到引領作用,反而需要消磨自身的“特色”,引領世界需要将中國的内容建構為可以為世界所能夠接受的概念。當然,将中國從世界中單獨拿出來界定國家概念,可能有利于強化國家認同,但仍應當注意适度。中國的特色是存在的,但需要我們去挖掘。中國的文化和經濟發展十分特殊,需要我們予以界定。

同學們還對網絡信息傳播限制、騎士文化與宗教、财稅改革等問題進行了讨論。同學們讨論十分積極,老師對大家的問題一一進行了解答。

最後,第七十二期讀書會圓滿結束。

參考文獻: 《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财政與稅收》黃仁宇

       《中國國家的起源問題》吳恩裕

       《國家與市場》蘇珊•斯特蘭奇

                                                                                        2019年4月14日

Copyright© 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 - 伟德国际集团 版權所有

通信地址:中國吉林省長春市前進大街2699号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郵編:130012)

辦公地點:吉林大學前衛校區東榮大廈A座5層、12層

訪問計數: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