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3日晚18:00,求智讀書會第三十七次活動在東榮大廈1214學術交流中心舉行,本次讀書會由電子政務系主任與君博教授主持。來自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的部分本科生參加了活動。本次活動的主題是: Understanding Global Governance in the Debate of Climate Change.
于老師認為伴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國際政治以及行政管理學科都在全球治理領域下做出了大量的貢獻。在全球化時代下,國際關系的治理轉型在下列三個方面有着重要的變化:(1)治理的過程(2)治理主體的變化(3)主權國家行為的變化。
在治理的過程中,全球治理議題呈現出具有矛盾性的兩面:一方面呈現出聚合化、中心化、全球化的特征;而另一方面則呈現出分散化,去中心化與本地化的特征。于老師以全球創新為例詳細講解了這兩方面:一方面創新活動要求更多的全球合作而另一方面各地也在利用自己的比較優勢來負責專門化的創新環節。于老師鼓勵大家尋找更多的案例,同學們以能源治理、恐怖主義以及人權等外部性強的問題為例參與了讨論。在治理主體方面,不同于過往以主權國家為主體的治理,當今的全球治理主體呈現出多元化的傾向,從G20,天主教會到主權債務評估組織,跨國家組織、私營行為體、非政府組織等非傳統行為體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全球治理當中來。在主權國家的行為變化方面,主權國家的行為日益複雜化與商業化,從武力恐吓、政治結盟到通過民間,NGO或更私人的方式來進行接觸。
于老師由這些特點結合曆次讀書會讨論内容,引出了全球治理的兩個基本問題:(1)制度如何形成(2)何以形成該種結構或均衡。
于老師以讀書會多次讨論的新制度主義與建構主義視角對上述問題作出解讀。在新制度主義觀點之下,對問題的分析一般從微觀基礎出發,在此于老師以成本——收益的範式來考察制度的形成。在這種視角下,激勵制度以及契約的形成是全球治理制度形成的重要因素,然而這種視角也有其問題:契約本身便具有局限性,契約雙方本身就可能存在權力不平等的現象。于老師以我國分稅制改革為例闡述了用剩餘索取權來識别有權力一方的方法。另一方面,于老師認為均衡的出現是防止機會主義的結果;機會主義的成本與風險促使國際社會通過層級化來與之對抗,然而這樣又會面臨委托——代理成本過高的問題,于老師以蘇聯為例闡述委托代理成本過高甚至會導緻制度崩潰的結果。而制度或結構的形成就是在無政府狀态以及層級化當中尋找合适的均衡。在建構主義方面,于老師認為建構主義關注宏觀的結構、曆史等事物,強調共享的理念,價值,意義對于制度的影響。然而總的來講,建構主義更加關注與現有制度是如何影響行動者的。
在介紹完基本的理論後,于老師開始結合環境問題進行全球治理讨論,在這裡于老師探讨了兩個問題,(1)環境問題的困境為何?(2)環境問題的結構與均衡是什麼?
于老師認為,在環境問題上,國際治理的制度包含業已失效的《京都議定書》及其後續協定以及聯合國應對氣候變化大會,這個制度是偏向無政府方向的,層級化程度嚴重不足。于老師以我國為例,用新制度主義的收益成本方式來分析環境治理的微觀基礎。在這個問題上,環境治理的收益為:合法性、可持續發展、國際形象等,在成本方面則需要付出行政成本,社會成本以及由此導緻的經濟問題。于老師指出,環境問題上的收益多為觀念上以及長久後的收益,然而成本則是眼前可觸及的,這使得任何層級化的努力都要付出高昂的代價,并使得環境問題上機會主義行為盛行,這也是環境問題上的困境。在層級化解決方式之外還有将外部性内部化的方式,在環境問題上的表現即是當環境問題威脅到一部分國家生存時問題會得到解決。然而這樣的問題也是十分明顯的:環境問題的成本将會無法承受,環境變化不可逆的速度過快、治理的力量過于分散化以及有的國家無法承受成本,嚴重加劇國家間的政治經濟不平等。而為何在如此高成本的情況下各國依然推進環保協定呢?于老師認為以建構主義的屆時方式,曆史與理念以及國家的合法性關切使得全球環境治理得以繼續推行下去。
于老師提到了另外的主權國家之外主體的解決方式,即國家通過政策以及精巧的金融工具實現環保産業的自身激勵,以不提高政府成本的方式來實現對企業的政策激勵,這引起了大家的熱烈讨論。
最後老師對本次活動進行了總結并布置了下一次讀書會的任務。
齊偉辰
2016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