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旦大學倪世雄教授來我院作報告
6月3日下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全國高校國際政治研究會副會長、複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倪世雄教授在我校東榮大廈六樓多功能廳作了一場題為“奧巴馬政府的對華政策與中美關系”的學術報告。報告會由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和吉林大學政治學理論研究中心聯合主辦,是我校人文社會科學名家講座之一。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博士生導師劉清才教授主持了報告會。
在報告中,倪世雄教授首先對中美建交30周年的雙邊關系曆程進行了簡要的曆史回顧。他認為,中美關系的發展在這30年的時間裡呈現出特點鮮明的四個階段,即:1979年—1988年為第一階段,雙邊關系的特點是“初步發展,打下基礎”,其間在1984年下半期,由于蘇聯新思維改革的興起和泛濫,美蘇開始緩和,中蘇實現正常化,蘇聯的退卻使得中美關系戰略基礎的脆弱性日益顯現;1989年—1999年為第二階段,中美關系特點是“曲折發展,趨于成熟”,“六四事件”是中美關系惡化的導火索,甚至瀕于破裂的邊緣,小平同志着眼于維護世界和平的戰略高度,積極看待中美關系發展的大趨勢,提出著名的對美關系十六字方針——“減少麻煩、增加信任、發展合作、不搞對抗”将雙方關系挽救于危亡。1997年,兩國領導人提出努力建立“中美建設性戰略夥伴關系”的共同目标,雙邊關系發展勢頭良好。然而,在1999年“科索沃”戰争中,美國悍然轟炸中國駐前南大使館事件使得中美關系再次蕩到谷底,以江澤民主席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提出的“鬥而不破”四字方針,标志着中國在對美關系的政策方針上日趨成熟;2001年—2003年為第三階段,特點是“調整發展、保持勢頭”,該階段時間雖短卻意義重大,其中2001年經曆了“撞機”和“9.11”事件後中美關系進入了重要的調整年,雙方放棄原來的“建設性戰略夥伴關系”定位而先後确立了“建設性合作關系”以及“全面推進的建設性合作關系”定位;2003年—今為第四階段,中美關系特點是“平穩發展、互利合作”,其中發展是主軸、是主線,2009年4月1日,兩國領導人在新一屆美國政府執政後首次會晤,并進一步确定了新時期中美關系大方向為“二十一世紀積極合作全面的中美關系”。倪世雄教授将雙方建交30年的發展曆程,總結為三句話,即:中美關系的發展是穩定的,不是動蕩的;中美關系的主體是合作的,不是對抗的;中美關系趨勢是向前的,而不是倒退的。
緊接着,倪教授圍繞着奧巴馬政府執掌美國後,其内政外交上的戰略調整和各項新舉措,深入分析了新形勢下中美關系發展面臨的挑戰和應對策略。他認為,當前影響中美關系發展的挑戰主要來自以下5個方面:1、國際金融危機——雙方應對危機時的合作程度是關系發展的關鍵。2、氣候變化——與環境和能源問題緊密相關,其緊迫性不僅體現為全球的共同難題,更上升為中美關系裡的重要議題。3、多邊議程與地區問題——美國應對金融危機和環境能源問題的政策措施,進行反恐鬥争、重心東移、防擴散和反擴散的戰略調整,将對中美關系的再發展産生重要影響。4、台灣和西藏問題——盡管兩岸關系的進展有曆史機遇,有對話與合作,但進程中依然存在諸多障礙,其中奧巴馬政府的對台政策和态度立場是不容忽視的,看待台灣問題需要堅定如下三個立場,即:台灣問題關系中國核心國家利益、台灣問題始終是中美關系中的最敏感最重要議題、一個中國的原則立場不會改變。同時也要時刻警惕新一屆美國政府與西藏達賴之間的交往動向。5、雙邊問題——中美經貿争議和人權分歧,經貿合作有益雙方,競争中的沖突将會在合作的溝通中緩和并商讨解決,而人權問題的不斷政治化将會成為中美關系健康發展的症結,應盡早恢複并進行中美人權對話,将為雙邊關系發展産生有益推動。倪世雄教授指出,中美關系的主流是積極的、成果是肯定的、趨勢是前進的,中美之間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在于:兩國在戰略上的相互信任。最後,倪世雄教授與在場師生就大家感興趣的台灣問題、美台關系、朝核問題、中美關系的根本矛盾等等話題進行了熱烈的讨論互動,并以“中美和諧,世界和諧;中美對抗,世界動蕩。”的經典總結結束了今天長達2小時40分的精彩報告,赢得滿場的陣陣掌聲。
(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 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