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廉政研究院、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舉辦清晏廉政名家講壇第7期學術活動

發布時間: 2022-05-10點擊:


2022年5月6日,吉林大學廉政研究院、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主辦的第7期清晏廉政名家講壇學術活動在騰訊會議平台舉行。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法學》總編輯、中國比較法學研究會副會長黃文藝教授受邀擔任主講嘉賓,作題為“中國政法傳統的演進脈絡和基本要義”的學術講座。吉林大學廉政研究與教育中心副主任、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博士生導師劉暢教授主持講座,吉林大學、複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等近十所高校、科研院所的近四百名師生參與本次學術活動。

黃文藝教授從黨的十八大以來政法工作成就切入,通過闡述新時代政法改革的内容與價值引出本場講座的核心概念——“政法”。他指出,新時代政法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加強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深化政法機構改革、法治實施體制改革、社會治理體制改革、政法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政法職業管理制度改革、政法科技體系創新,推進政法工作體系和工作能力現代化。新時代政法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應有之義,是建設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國、平安中國的必由之路,是構建開放型政法工作新格局的迫切需要。

 

 

 

本場講座中,黃文藝教授主要圍繞中國政法傳統的曆史脈絡和核心要義兩大内容展開講解。從“政”與“法”的關系、“政法”的概念史、政法場域、治理模式、政法隊伍以及古典政法傳統的現代性意義等六個方面梳理了中國政法傳統的曆史脈絡。他指出,在傳統中國社會中,廣義的“政”與“法”的關系是指國家治理與規範體系之間的關系,狹義的“政”與“法”的關系實質是“政”與“刑”的關系,表現為政令與法律、教化與懲罰的關系;中國“政法”概念經曆了古代“政刑”範疇、近代“政法”範疇以及現代“政法”範疇三個演進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政法範疇的内涵外延逐步走向明晰化、成熟化、定型化;在古今中國的國家治理中,政法場域包括維護治安、理訟斷獄、監察官吏三大重點内容,具有治安、司法和監察相互交織、融為一體的顯著特征;中國古典政法傳統是一種先富後教、先教後刑的治理模式,多管齊下、綜合為治是古代中國國家治理的鮮明特征;良法善政的運行有賴于一支高素質的政法隊伍,中國古代一直将“循吏”作為政法官吏的理想類型;古典政法傳統中有益于今的思想精髓包括民為邦本、天下太平、變法圖強、綜合為治、防患未然以及情理法融合六大方面。

 

黃文藝教授認為,中國政法傳統的核心要義要從“良政範疇的政法”與“善治範疇的政法”兩個維度進行把握。他指出,“良政範疇的政法”将法治視為良政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包含了一系列如何運用法治經世濟民與治國安邦的深邃思想,開釋出了法安天下、奉法強國、法順民心、法乃公器的良政願景。“善治範疇的政法”積澱了一系列有關如何處理法治與政治、自治、德治、智治等治道關系的深刻智慧,展現出了法治和其他治道分工協作、互濟互補、相融相合的善治模式。新時代應在黨的領導下着力推動法治和其他治道實現融合與濟補,構建起立治有體、施治有序、行治有效的國家善治體系。

 

黃文藝教授最後指出,在西方法治話語霸權下,如何構建中國法治話語體系并提升中國法治話語權,一直是中國法學界讨論和研究的重要課題,并呼籲大家一同緻力于構建具有理論說服力和國際傳播力的中國法治話語體系的學術使命。

 

 

 

劉暢教授對黃文藝教授的精彩報告表示衷心感謝。她在總結中指出,黃文藝教授從學理層面闡釋了古典政法傳統的演進脈絡和核心要義,引經據典、論證充分,并在古典政法傳統的理性認知基礎上揭示了古典政法傳統的現代意義。在互動研讨環節,與會師生就國家治理現代化戰略與新時代政法體制轉型的關系、政治合法性的建構、政法傳統的綜合治理模式等理論與實踐問題與黃文藝教授進行了充分讨論。最後,本期清晏廉政名家講壇在熱烈的交流探讨中圓滿結束。

 

 

Copyright© 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 - 伟德国际集团 版權所有

通信地址:中國吉林省長春市前進大街2699号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郵編:130012)

辦公地點:吉林大學前衛校區東榮大廈A座5層、12層

訪問計數: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