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3日,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政午同行”青年教師學術沙龍第9期活動以線上交流會形式召開。本次沙龍由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公共管理系董偉玮副教授作為引談嘉賓,圍繞“公共行政學說史的寫法”主題做引談發言。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李靖教授、王慶華教授、宮笠俐教授、劉暢教授、馬雪松教授、宋豔副教授、田玉麒副教授、王岩老師、王娜老師、李慧傑老師、張力偉老師參與本期沙龍,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師資人才辦公室孫久舒老師及學院部分研究生參與交流。沙龍由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副院長劉雪華教授主持。
董偉玮老師在引談發言中指出,對公共行政學說史叙事加以闡述與反思,是進一步凝練與認識公共管理學科核心特質的基礎。從現行學科體系看,公共管理學一級學科的各個二級學科分别有其母學科,來自不同訓練背景的學者對學科核心知識的認同與認知存在較大差異。在公共管理學科持續繁榮的情況下,對公共行政核心知識的追問與回答已然迫在眉睫,問題研究與曆史資源的發掘應當有機互補,公共行政學說史研究是凝練學科核心知識、實現這一目标的重要途徑。
董老師認為,就現有研究來看,公共行政學說史本質上仍然是對曆史進行诠釋的産物。公共行政學說史的文獻梳理必須劃分一定的界限。從内容界限看,“行政”包涵“執行”與“管理”兩個維度,“公共”包涵“制度”“組織”“規範”等維度,而作為“理論”與“信條”的“學說”要區别于一般意義上的“思想”。從時空界限看,“現代”與“西方”的區别應予關注。公共行政學說史的常見寫法主要包括四種:“學者法”内含“小傳+思想”的傳統學案式結構,遵循“環境-學者-學說”的簡單範式;“學派法”從問題、地域、師承等維度進行歸納,在方法論上轉向曆史建構論與群體主義;“範式法”實現了學說史寫作由“組成”到“劃分”的變革,已具有較為明晰的曆史還原論與整體主義傾向;“階段法”則将在“範式法”的基礎上繼續面向現實研究,進一步貫徹這一傾向,實現公共行政學說史寫法由綜合路徑向分析路徑的轉變。董老師進一步指出,公共行政學說史的書寫原則應當以實踐為導向,主要體現為理論問題與實踐問題耦合、理論主張與實踐舉措聯動、理論脈絡與實踐發展對照、理論貢獻與實踐影響互證。引談尾聲階段,董老師描摹了公共行政學說史的應然樣貌,即基于問題、技術與理論的共變确定階段劃分而無需糾結于具體人物、文獻與學術活動。
在研讨交流階段,李靖老師認為,引談發言所涉議題是教學與科研、職業與事業的結合,體現了通過長期醞釀、沉潛進行非功利性學術研究的情懷、勇氣與能力;從曆史脈絡與核心内容看,政治學仍然是公共管理學最直接和重要的淵源,并就學說史寫作中的階段劃分原則等談了自己的看法。張力偉老師認為,面對研究範式日益複雜化的現實,研究邊界的劃分對于公共行政研究的發展至關重要;并以“西沃之争”為例,指出對學科差異的深入思考應從構建方法論體系的角度具體切入;政治學與公共行政研究在具體方法上的差異不但不意味着二者的必然對立,反而是其有機融合的基礎。宋豔老師表示,通過董老師的引談,進步主義時期公共行政研究的問題意識在某種程度上得到重新激活。劉暢老師從廉政學與公共管理學的比較着眼,指出學科交叉是廉政學學科建設的重要方面。馬雪松老師認為,董老師的研究規模恢弘、組織嚴密、說理平易,從前沿、拓展、轉化、整合等角度綜合而全面地對公共行政理論和方法加以審視,讓師生重新意識到公共行政學說史所具有的知識結構更新、思想脈絡演化的作用,期待偉玮老師在這一領域繼續稽古、貫通、啟新,也希望這部遠規前哲、意在準今的開創性教研著作早日出版。
劉雪華老師在總結發言中感謝董偉玮老師的精心準備與精彩報告,認為多學科合作已經成為從事公共管理以及相關學科研究的重要實際問題,教學與科研互相促進的成長模式對青年教師的發展深具啟示。闡明公共行政學說史的寫法,實際上是深入、清晰、準确地認識公共管理學、準确定位學科未來發展方向的基礎,在此意義上,董老師做出了有意義的、初步的探索,并對相關研究成果的最終面世表示期待。本期沙龍在熱烈的交流探讨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