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舉辦名家講座(第15期)

發布時間: 2022-04-06點擊:


2022年4月2日,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第15期名家講座在騰訊會議平台舉行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曆史學博士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曆史系李懷印教授受邀擔任主講嘉賓,作題為關于現代中國的形成:問題與方法”的學術講演吉林大學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副院長雪松教授主持講座,吉林大學海内外數十所院校師生數百人參與本次講座。

 

李懷印教授的新著《現代中國的形成(1600—1949)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 1600–1950))2020年2月付梓,在國内政治學、曆史學界引發讨論熱潮。講座伊始,李老師對該書研究寫作中基本的問題意識進行扼要解說,認為以政權為主線而相對忽略主權、疆域、族群的革命叙事,與先入為主地在中國發現普适現代性的現代化叙事,在21世紀的學術與現實語境下存在不足,而超越之道在于全面回顧曆史細節、深入把握長時段中國現代國家建構過程。李老師以史學觀念為批判工具,在社會科學視域下對相關研究進行了方法論層面的全面省思,以“名學”指稱涵括韋伯、帕森斯理論及其他現代化理論範式在内的形式主義、結構主義社會科學,以“實學”總稱摩爾、斯考切波、蒂利的研究與“财政軍事國家”等比較曆史方法,從中凝練總結了探究現代國家形成的“宏觀曆史”方法。由“問題”與“方法”的反複互動與深刻檢讨回到中國問題,中國現代國家建設研究的地緣格局、财政構造、政治認同等三個主要維度呼之欲出,若幹更深層次的重要問題亦得到進一步提煉與審視。

随後,李懷印教授就本研究的一系列具體議題進行了詳盡深入的說明。其一,以19世紀中葉為界,以“疆域”和“主權”分别為主要側重點的“國家形成”與“國家轉型”階段,為1600-1949年的長時段現代國家建設奠定基本的分期格局與邏輯主線。其二,“早期近代疆域國家”在17、18世紀清朝統治下形成、定型并獲得有效治理,是為現代國家建設後續階段的堅強基礎。其三,19世紀中國的現代國家轉型有其成功之處,主要體現為“地方化集中主義”模式在外部沖擊下維持了疆域格局的大體完整,但精英政治認同的缺失導緻清朝政權垮台。其四,以廣東為基地的國民黨政權是辛亥以降“集中化地方主義”政權中的典型,也取得了20世紀中國“再集中化”的階段性成果。其五,中國共産黨革命勝利的要義在于“全面集中主義”模式的有效貫徹,其對國民黨政權的勝利反映了“全面集中主義”對“半集中主義”的勝利,現代國家的“再集中化”終告完成。其六,理解現代中國仍需從其既“大”且“強”的這一獨特性着眼,其實際涉及的曆史譜系跨度巨大并呈現出豐富的階段性特征。

 

馬雪松教授對李懷印教授來自大洋彼岸的精彩報告表達衷心感謝與欽敬。馬老師指出,在後冷戰、後自由主義、後行為主義時代的政治科學中,“國家建構”和“社會治理”作為研究範式與核心概念,呈現出取代源自西方的“民主轉型”範式之勢。社會科學範疇下的國家研究,自20世紀70年代新國家主義登場以來,愈益受到政治學者的重視并不無中西合璧、化西為中的嘗試。但是缺少曆史感的國家研究往往難以對理論假設作出徹底反思,也無法對知識傳統作出全面把握。對于這層要義,李懷印教授是洞若觀火的思想者,更是推動國家研究轉向曆史、納入曆史的理論者。對中國從何而來的不懈思索、曆史書寫背後終極關懷的發現,都充分體現了李老師史才、史學、史實、史德兼備的史家本色,彰顯出學貫中西、思接古今、兼采百家、交通政史的學人風範。國内政治學界以及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學術團隊開展的中國國家建設與曆史政治取向的相關研究,與李懷印教授的學術取徑相得益彰,期待與李老師進行更為深入的交流與合作。在互動研讨環節,李懷印教授與參會師生就宏觀視角與微觀視角的張力、曆史研究中不确定性問題的恰适處理、技術因素對現代國家建設的影響、“多因一果”複雜社會現象研究中的變量選取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細緻的交流。本期名家講座在熱烈的交流探讨中圓滿結束。

 

(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 馮源)

Copyright© 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 - 伟德国际集团 版權所有

通信地址:中國吉林省長春市前進大街2699号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郵編:130012)

辦公地點:吉林大學前衛校區東榮大廈A座5層、12層

訪問計數: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