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舉辦扶翼教師科研水平提升計劃(第33期)

發布時間: 2022-04-05點擊:


2022年4月4日,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主辦的第33期扶翼教師科研水平提升計劃在騰訊會議室舉行。本期扶翼計劃邀請全國課程學術委員會常務理事、原吉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天津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李洪修教授為主講嘉賓進行題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師德政策變遷的曆史制度主義分析:曆史、邏輯與展望”的學術講演本次活動由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副院長馬雪松教授主持,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王慶華教授、王岩老師,吉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任增元教授,天津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周俊男老師,陝西師範大學哲學與政府管理學院崔珊珊老師,中國礦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王慧老師,中國人民大學魏素豪博士,吉林大學及國内部分高校研究生、本科生共80餘人與本次活動

 

李洪修教授首先指出,目前我國師德建設中一定程度上存在非道德化、師德失範等現實困境,尋覓其破解之道必須回到師德政策形成的曆史脈絡。曆史制度主義方法主張将制度置于曆史發展進程之中觀察,認為制度本身既是自變量又是因變量,由此建立起一種“宏觀結構-中層制度-微觀行動者”相互聯系的理論框架,其“深層結構-路徑依賴-動力機制”的分析框架同樣适用于師德政策。基于師德政策的文本分析,李老師将改革開放以來師德政策的變遷過程主要劃分為四個階段,在初創階段(1978-1984)實現撥亂反正與政策法規建設雙管齊下;在政策探索性階段(1985-1996)延續了正面塑造與崇高道德要求的傳統師德建設模式并加以優化、細化,首次強調以法制化推動師德建設;深入發展階段(1997-2009)的師德政策更為注重學生主體地位與社會文明進步,強化依法執教、明确與豐富師德底線内容并開啟了“自上顧下”的政策修訂模式;師德政策的建設成熟階段(2010年以來)以全面深化改革為背景,将師德體制機制建設提上了改革日程,強調多種機制共同作用,針對教育場域特别是高等院校中常見多發的不良師德師風行為加以治理。

在講演第二階段,李洪修教授介紹了師德政策曆史制度主義分析的研究成果。從深層結構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師德政策中作為背景結構變量的制度情景、作為制度結構變量的權力管理結構與作為觀念結構變量的文化心理結構持續發生變遷。在路徑依賴視角下,師德政策的學習效應與适應性預期從口号動員、經驗性建設轉為依法執教、分類适用,不斷實現強化與轉型,協同效應大為增強,穩定的制度矩陣建設提高了師德政策的退出成本進而産生鎖定效應。我國師德政策政策變遷的動力機制主要涉及意識形态建設、政策溢出效應、行動者助推力等内生性動力,以及社會熱點推動、師德觀念轉變等外源性動力兩大方面。在講演尾聲,李老師從宏觀指引與保障落地、明晰權責與建立機制、完善監督與長效治理、主體自覺與風氣營建等方面,對我國師德政策變遷的未來走向進行了展望。

 

馬雪松教授對李洪修教授的精彩報告表示衷心感謝。馬雪松老師在評議發言中指出,李洪修教授的演講既展現了教育管理、教育政策研究的精品成果,而且是教育學、政治學、公共政策應用方面切合現實的示範,反映了教育學與政治學、制度結構與價值規範、理論關懷和現實關切、學術研究和教書育人的有機結合,對于教師成長發展、教育質量提升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馬老師提到,始終堅守學術品格,增強學術道德感、對象感、敬畏感、使命感,把正确政治方向和求真學術導向統一起來,不僅是有理想、有抱負的教書育人者與科研工作者的神聖職責,也是實現政治學、公共管理科研價值和教育使命的必然途徑。在互動研讨環節,在場師生還就曆史制度主義的跨學科應用、政策及制度變遷階段劃分的标準與依據、教育學與公共政策交叉學科的發展進行了充分讨論。本期扶翼計劃在熱烈的交流探讨中圓滿結束。

Copyright© 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 - 伟德国际集团 版權所有

通信地址:中國吉林省長春市前進大街2699号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郵編:130012)

辦公地點:吉林大學前衛校區東榮大廈A座5層、12層

訪問計數: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