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6日,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政午同行”青年教師學術沙龍第2期活動,以午餐交流會的形式在東榮大廈B304會議室召開。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政治學系丁建彪副教授作為引談嘉賓,以“入戶調查數據分析視角下的減貧效應研究”為主題,分享了自己關于精準扶貧問題的研究心得。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部分師生參與交流,副院長馬雪松主持沙龍。

馬雪松教授在開場緻辭中介紹了丁建彪老師近年來緻力于從政治學角度分析貧困問題的結構性根源和真實性背景,注重前沿理論和國情現實的結合、學理思想和研究技術的結合、熱點文獻和田野實地的結合,研究成果凸顯研究設計、案例選定、數據分析、假設檢驗、結果描述、理論凝練的完整鍊條,呈現了政治學理論與公共管理、經濟學、社會學、人口學交叉融合并發揮研究優勢的巨大潛力和實際效果。
引談嘉賓丁建彪老師分享了關于我國精準扶貧措施總體的減貧成效與差異的生成邏輯的研究,從背景、研究設計與方法、研究描述與揭示、研究發現四個方面做出簡要描述。其研究結果顯示,最低生活保障措施、入股分紅與光伏發電的減貧效應排在前三,一些新興措施減貧效應出現空白,“收入”與“能力”兩項評價指标的關鍵作用并未得到體現,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學習機制、項目制、理性選擇、避責機制等機制在精準扶貧措施減貧效應的生成過程中發揮了獨特的影響。分析扶貧措施減貧效應的地區差異性與數據相似性,可以發現“目标與手段”的閉合機制、條塊融合的特殊機制、“政治象征與非容錯”的符号機制、“目标—資本—收入”的新型治理結構在精準扶貧治理措施的選擇上産生了重要作用。

随後,與會老師與引談嘉賓就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的核心議題比較、結構性貧困指标的認定、邊境鄉村貧困、本土化語言貧困、置産興業的人才與生産要素激活等問題展開深入探讨。通過此次交流,學院師生深入理解了精準扶貧戰略的實施邏輯與鄉村治理問題的發展困境。

馬雪松教授在總結緻辭中從“理想”和“理論”、“方略”和“方法”、“模型”和“模範”三個角度,概括了本次沙龍的引談發言和交流讨論,指出政治學與公共管理青年學者應為當代消除貧困的目标引領和壯舉理想,提供具有自我拓展和持續創新的複合理論;應為為黨和國家的精準扶貧施政方略,提供蘊含學理資源和現實取向的實證方法;應探索真實理解和深入思考中國農村社會形态、基層治理結構的成效評估模型,樹立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科群研究精準扶貧、鄉村治理、區域振興的典型模範。
(齊蘭蘭 柏然)
2021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