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碼及名稱: 公共管理碩士(125200)
英文名稱: 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一、專業學位類别簡介
1.專業學位類别概況
公共管理碩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縮寫為MPA)專業學位是以公共管理學學科為基礎的研究生教育項目,其培養目标是為黨政機關及其他公共機構等培養從事公共管理、公共事務和公共政策研究分析等方面的高層次、應用型、複合型專門人才。
公共管理碩士的産生與公共管理事業現代化的發展密不可分,自創立後百年來在世界範圍内蓬勃發展,目前已經成為許多國家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主要途徑之一。
我國于1999年正式設立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項目,設立的基本依據就是适應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的需要,培養高層次、應用型、複合型公共管理專門人才,滿足公共管理事業現代化發展的需求。《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明确指出:根據新形勢下社會公共管理現代化、科學化、專業化的要求,為建立适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範的公共管理體系,完善國家公共事務和行政管理幹部培訓制度,建設高素質的專業化國家公共事務和行政管理幹部隊伍,特設置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我國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培養對象主要是黨政機關公務員或其他公共機構有實踐經驗的在職人員。
自創辦以來,在應用型公共管理人才培養需求旺盛的環境下,我國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積累了充分的辦學基礎和經驗:在培養模式方面,制定了授權審核基本條件、培養方案、論文分類及指導性意見等一套比較成熟的專業學位培養标準;在師資隊伍方面,建立了一支由國内外知名學者、黨政機關專家型領導幹部組成的複合型、應用型師資隊伍;在質量監督方面,形成了涵蓋合格評估、專項評估、專項巡查、質量認證等比較完善的質量保障體系;在管理服務方面,全國公共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充分發揮了引領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教育事業發展的指導、服務作用,各培養院校也相應成立了專業的公共管理碩士教學管理及服務部門,發揮了很好的教學質量保證和教學服務保障作用。
自創辦以來,公共管理碩士培養院校不斷增加,報考人數不斷提升,公共管理碩士教育的覆蓋面持續擴大,已成為提升我國公務員隊伍能力素質的重要渠道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力量。
2.專業學位類别内涵
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來自不同的工作崗位,有着多元化的學習需求。為此,各培養院校根據辦學優勢、地域特點和自身規劃,結合所招收學生的學科背景及工作需求,開設了一系列與公共管理實踐密切相關的專業方向。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可根據自身工作需要、愛好特長和職業發展規劃,選擇相應的專業方向,掌握該專業方向的基礎理論和知識、熟悉相應的政策分析方法和技術,切實提高相應的職業勝任力。
目前,我國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培養院校開設的專業方向達500餘個,開設比較多的專業方向有行政管理、社會保障、公共政策、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教育政策與管理、政府治理、土地資源管理、衛生事業管理、地方政府治理、政府數字治理、公共服務與績效管理等。這些專業方向延伸到公共管理的各個領域,突破了傳統的學科分類,為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精心培養公共管理專門人才打造了開放性平台,探索出一種學科交叉、知識融合的新型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模式。
3.專業學位類别服務面向
随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我國公共管理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要求廣大公務員和公共機構從業者隊伍能夠與時俱進,掌握現代公共管理理念和方法,能在複雜情境下解決公共管理實踐問題。同時,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加快建設高素質、專業化的公共管理人才隊伍,提升其專業能力和公共服務精神。在此背景下,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更加凸顯。
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大部分為在職學生,他們畢業後可在原工作單位繼續工作。少部分重新就業的公共管理碩士畢業生的就業前景也較為廣闊,他們既可以到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及其他公共機構(如各類協會、基金會、智庫等)從事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相關工作,也可以去非公共部門的行政管理等崗位就業。
4.培養目标
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旨在培養具備堅定的政治思想信念和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掌握系統的公共管理理論和方法,具備從事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分析的能力,能夠綜合運用管理、政治、經濟、法律、現代科技等方面知識和科學研究方法解決公共管理實際問題的德才兼備的高層次、應用型、複合型專門人才。
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獲得者應掌握公共管理的基礎知識和研究方法,了解本領域的研究進展和實踐發展動态,能夠獨立完成有實際應用價值或運用理論開展實際問題分析的學位論文,具有較強的綜合能力,能夠從事與本學科有關的應用研究和實際工作。
二、碩士專業學位基本要求
1.獲本專業學位類别碩士學位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畢業生應是堪當民族複興重任的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公共管理人才。
在政治素質上,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忠于國家,心懷“國之大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在學術道德上,樹立法治觀念,堅守學術倫理,堅持學術底線,維護學術誠信,恪守學術規範。堅決杜絕剽竊、抄襲、篡改、僞造等違反學術道德與學術規範的行為。
在職業素質上,築牢理想信念根基,守住拒腐防變防線,樹立和踐行正确政績觀,練就過硬本領,發揚擔當和鬥争精神,樹立不負人民的家國情懷,追求高尚純粹的思想境界。
在心理素質上,愛崗敬業、開朗樂觀、積極向上、意志堅定、自信有度、胸襟寬廣,能正确面對順境與逆境、成功與失敗。
2.獲本專業學位類别碩士學位應掌握的基本知識
(1)基礎知識
應完成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核心課程的學習,建立完整的公共管理領域基礎知識結構,掌握公共管理、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論、分析方法及技術,能夠交叉運用管理、政治、經濟、法律、現代科技等方面知識和科學研究方法發現、分析、解決公共管理領域實際問題。
(2)專業知識
應在完成核心課程的基礎上,選擇相應的專業方向,完成該專業方向的系列課程,以熟練掌握該專業方向的專業技能及研究方法,并完成一些增加知識儲備、完善知識結構、拓寬視野、提升素質和陶冶情操的選修課。
公共管理碩士專業方向由各培養院校根據辦學優勢、地域特點和自身規劃,結合所招收學生的學科背景及工作需求,經過充分論證後開設。一般而言,專業方向的開設應與公共管理有關領域或具有共性的公共事務等密切相關。
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根據自身工作需要、愛好特長和職業發展規劃,選擇相應的專業方向。在完成有關系列課程後,應掌握該專業方向的基礎理論知識、熟悉相應的政策分析方法和技術,切實提高相應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潛力。
3.獲本專業學位類别碩士應接受的實踐訓練
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在培養目标、培養對象、培養模式及教學方式等方面有特定的要求和質量标準,以區别于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要求。實踐訓練是體現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特色的重要方式。
一般應接受兩方面的實踐訓練:一是要參與相當課時的經過設計的案例教學課堂訓練;二是要完成有專門實踐導師指導的公共管理實踐訓練。
(1)案例教學訓練
應接受相當課時數的案例教學訓練。通過案例教學的訓練,在分析、讨論、角色扮演等學習形式中,獲得利用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公共管理實際問題的“真實體驗”,培養在面臨問題、矛盾和困境時做出科學決策的思維方法,提升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方法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對問題解決方案進行價值判斷的能力。
(2)公共管理實踐
應接受達到培養方案規定時長的公共管理實踐訓練。公共管理實踐是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掌握一定的公共管理理論、公共政策分析方法後,在政府機構和其他公共組織等進行的實踐訓練。在實踐導師的指導下,有意識地将理論運用到實際工作中,以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工作效果、提升工作技能。實踐形式可以是多元化的,包括參觀、考察、參加課題研究等。
在公共部門工作的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可以在原工作單位接受公共管理實踐訓練。缺乏公共部門工作經曆的學生,還應到公共部門完成公共管理實踐訓練,或在有公共部門工作經曆的實踐導師指導下,結合所在單位的具體實務完成公共管理實踐訓練。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完成公共管理實踐訓練後應提交符合所在院校要求的實踐報告。
4.獲本專業學位類别碩士應具備的基本能力
除了公共服務能力、學習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等通用能力外,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應具備的突出能力包括:
(1)政治能力。能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有高度的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别力;有較高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掌握貫穿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掌握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2)調查研究能力。堅持實事求是,掌握科學的調查研究方法,對調研得來的材料能系統研究,善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準确把握事物發展的曆史、現狀、影響、趨勢,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
(3)科學決策能力。有戰略眼光,能深入研究、綜合分析、全面權衡、科學決斷,把個人、部門和地區的工作融入國家事業大局;能開展可行性研究,多方聽取意見,綜合評判,科學取舍,使決策符合實際情況。
(4)改革攻堅能力。有改革的勇氣和決心,使改革舉措符合客觀規律;掌握創新方法,堅持創新思維,準确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于從基層改革實踐中汲取智慧;善于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5)應急處突能力。有風險意識,能準确預判風險,制定可行預案,做好風險應對準備;面對突發事件能準确把握風險走向,抓住主要矛盾,果斷行動,整合資源,有序應對。
(6)群衆工作能力。堅持從群衆中來、到群衆中去,時刻把群衆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切實解決群衆“急難愁盼”問題;樂于接受群衆監督,積極采納群衆正确建議,勇于接受群衆批評。
(7)抓落實能力。勇于擔當,善于解決問題、破解難題;能腳踏實地、真抓實幹、穩紮穩打,不斷通過化解難題開創工作新局面。
5.學位論文基本要求
學位論文寫作是我國公共管理碩士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是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大幅提升綜合能力的關鍵環節,是其知識水平、技術方法與綜合能力的集中體現,也是培養院校教學質量、培養效果乃至辦學水平的綜合反映。
(1)選題要求
公共管理碩士學位論文強調應用和實踐導向,學位論文選題應緊密結合黨政機關或其他公共機構管理實踐中的具體問題,尤其鼓勵學生選擇與自己工作崗位、工作領域相關的問題展開研究。在選題時應選擇适當的切入點,使研究的問題更加具體化,研究過程更加可行可靠,研究達到一定的深度。
(2)論文類型
公共管理碩士學位論文主要可分為專題研究、調研報告、案例分析報告和公共政策分析四種類型。
專題研究類論文應運用公共管理學科相關專業的專門知識、專業理論和科學方法,對研究問題進行系統科學分析,提出解決辦法,鼓勵在此基礎上對公共管理學科相關專業領域知識進行提煉創新,為公共管理改革、決策和實踐提供經驗、理論和方法支持。
調研報告類論文應運用公共管理學科相關專業的專門知識、專業理論和方法對所調研事件的背景進行系統深入的分析;通過調查,采取規範的方法和程序,收集、整理和分析數據,系統、規範地呈現調查結果;通過科學分析,得出調研結論;針對結論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并鼓勵在此基礎上對公共管理學科相關專業知識進行提煉和創新。
案例分析報告類論文應對案例事件的全貌信息進行系統收集、整理和處理,将案例信息進行結構化展現,體現可讀性;應運用公共管理學科相關專業的專門知識、專業理論和方法對信息資料進行系統充分分析并提出對策建議;視情況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思路和方法;鼓勵對公共管理學科相關專業領域的概念、理論和模型等知識進行反思和創新。
公共政策分析類論文應運用公共管理學科相關專業的專門知識、專業理論和科學方法,對公共政策問題進行系統科學分析,提出優化方案或解決辦法,鼓勵在此基礎上對公共管理領域的公共政策知識進行提煉創新,為公共政策的議程設置、問題界定、目标設立、方案規劃、後果預測、方案決策、執行與監測、評估與終結、調整與變遷等提供經驗、理論和方法支持。
(3)質量要求
在學位論文的寫作上,應做到論點明确,理論聯系實際,論據詳實可靠,論證充分;并應做到邏輯清晰、結構完整、格式規範、行文流暢。
在論文所體現的理論基礎、專業知識及分析能力上,應體現出作者在公共管理學科及相關領域較紮實的理論基礎;運用規範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通過調研,進行科學分析和論證;材料詳實,結構嚴謹,推理嚴密,邏輯性強;層次分明,圖表規範,善于總結提煉。
在論文成果上,應有一定的創新性、科學性和有效性,能綜合運用公共管理理論與方法研究新現象、新問題,提出新命題、新觀點,論文成果具有較大的實用價值,為公共管理提供決策參考與政策建議。
(4)規範要求
學位論文應在導師指導下,經過開題、寫作、答辯等環節獨立完成。學位論文的評閱、答辯、學術不端行為檢測以及涉密處理等具體要求,以及論文的字體、字号等寫作格式,參照各培養單位的研究生管理部門規定執行。原則上,學位論文評閱人和答辯委員會成員中,應有相關行業具有高級職稱(或相當水平)的專家。
三、編寫成員
第五屆全國公共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全體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