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博士生導師張光教授來我院作報告

發布時間: 2009-07-23點擊:

20097211830分,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博士生導師、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兼職教授、《公共行政評論》(中山大學主辦)編委會成員、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天津市行政管理決策咨詢服務專家張光教授在超分子大樓一樓會議室為我院師生作了一場題為“情景研究:村委會選舉情景調查所透露的中國農民的程序公平觀念” 的報告。此次報告會由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吉林大學政治學理論研究中心共同主辦,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張賢明教授主持了報告。

首先,張光教授引出問題:中國當代農民具有什麼樣的公平觀?他們認為結果和程序哪個更重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似乎往往以結果判定是非,尤其以經濟發展的結果判定是非。但我國并非總是重視結果而忽視程序,中國古代就曾出現“多數決”的政治現象,十七大報告也提出“城鄉逐步按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的政策主張。由于村委會選舉是中國競争性最強、對選民利益影響最大、參與人數最多、參與率最高的政治選舉,因此,研究這一問題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其次,張光教授對文獻分析進行梳理。他引用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塞爾伯特和泰勒的程序公平理論,即“在處理人際或人群關系時,究竟哪種因素能決定沖突的解決是否可以接受”,通過解釋“為什麼要服從警察”這個案例說明工具主義模型的概念。第一,警察的武力威懾作用。第二,績效。警察的存在導緻犯罪率下降,社會治安良好。第三,分配公平,警力分布合理。前兩者基于個人自我利益,後者基于公共利益。程序公平是通過發言權、選擇權、平等待遇三點得出:一個結果如果能夠通過公平過程産生,無論結果如何,人們都願意接受。

再次,張光教授對于方法和數據的獲得進行解析。首先要明晰三個問題:第一,數據的來源方式。研究個體收集的數據和取自他人或官方的數據。第二,實證方法的同與異。第三,以研究案例為基礎,對社會科學項目的實證、寫作過程加以說明。在此基礎上提出問卷設計:第一,結果公平于己有利的變量設計成為受訪人支持的候選人當選/落選的情況。第二,結果公平于共同利益有利被設計為支持的被證明有能力帶領村民緻富的候選人當選/落選的情況。在問卷中程序公平被設計為:投票權有無情景,一人一票還是一人多票,采取海選等方式。在實證這一環節,張光教授曾組織學生利用假期返鄉期間,對全國十幾個省包括黑龍江、新疆、福建以及河南等地村委會選舉情況,進行調查問卷。此次調查選取500個樣本,設置8套問卷,幾乎涵蓋了所有相關問題,直觀、具體地反映出村民對村委會選舉态度傾向。

複次,分析和檢驗數據。通過分析得出,在平等對待、海選以及行使投票發聲權三種形式中,村民最看重平等對待的方式,海選與否次之,投票發聲權最次。通過實證分析,泰勒的T檢驗能夠得出下面的結論:受訪者對于于己有利的選舉結果的評價均值,無論是在選舉公平性和滿意度上顯著高于于己不利的選舉結果;在産生符合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選舉結果之間,受訪者對于前者的公平性和滿意度評價(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無一例外高于後者,而且兩者之差在很高值上通過T檢驗;程序公平但結果不利大于程序不公平但結果有利,除了一種情況例外,其他全部通過T檢驗。也就是說,農民甯可按照規則接受一個壞的結果也不願意不按照規則接受一個好的結果。

最後,他對本課題的研究意義進行總結:第一,中國農民具有現代民主和法律意識,并非自私自利的小農意識,也并非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中國農村不可能産生建立在程序公平觀念之上的民主選舉。第二,中國農民盡管經濟水平和教育程度低下,但這并沒有損害他們進行民主選舉的意識,這種意識的存在可能是多輪村委會選舉的結果,也可能構成村委會選舉的選民政治文化基礎,而相對水平更高的城市居民也應該具有這種民主意識,中國沒有理由不實行以選舉為核心内容的基礎民主政治。

此次報告會正值美國杜克大學與中國吉林大學聯合舉辦的政治學研究方法暑期班在我校舉辦期間,報告以村委會選舉所透露的村民程序公平觀念為研究對象,為政治學研究提供一個嶄新的視角和實證研究範式。最後,張光教授還對各位老師和同學提問一一作答,報告會在熱烈的讨論中圓滿結束

 

Copyright© 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 - 伟德国际集团 版權所有

通信地址:中國吉林省長春市前進大街2699号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郵編:130012)

辦公地點:吉林大學前衛校區東榮大廈A座5層、12層

訪問計數: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