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吉大-華政“中國制度專題研究工作坊(2024)” 暨“社會治理中的制度與行為”學術研讨會順利召開

發布時間: 2024-04-11點擊:

   2024年3月30日,由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華東政法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共同主辦的“中國制度專題研究工作坊(2024”暨“社會治理中的制度與行為”學術研讨會在中山大學南校園舉行。本次會議由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承辦,來自吉林大學、華東政法大學、北京大學、複旦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開大學、中共中央黨校(國家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北京師範大學、廈門大學等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出席會議。大會共設1個主旨發言和6個分論壇,分論壇在主旨發言後設兩個平行論壇同時進行,共同研讨社會治理中的制度與行為等相關議題。

開幕式上,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副院長黃冬娅教授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副院長馬雪松教授華東政法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劉樂明副教授分别緻辭。黃冬娅教授對“中國制度專題研究工作坊”的召開表示祝賀,認為工作坊的舉辦對深入研究中國制度的内涵有非常重要的價值與意義;馬雪松教授回顧了工作坊的設置初衷,期待工作坊成為良好的學術共同體和學術交流平台;劉樂明副教授對首屆工作坊進行了回顧,認為工作坊在構建中國政治學學科自主學術話語體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期待此次工作坊順利召開。開幕式由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院長助理王清教授主持。

主旨發言由複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汪仕凱教授主持。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肖濱教授《如何界定“制度”:基于對中國黨政體制的觀察》為題作了精彩演講。演講對制度概念進行了梳理、建構與解析,提出從組織結構、規則規範、運行機制和價值觀念四個維度理解制度的内涵。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執行院長蔡禮強教授的發言題目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組織驅動與制度保障》。蔡禮強教授從基層治理的主要矛盾與破解之道、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組織基礎、組織驅動基礎上的技術賦能和制度保障等方面逐一展開,認為應當從組織驅動、技術賦能、制度保障三個方面,建構黨建引領的基層治理共同體。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副院長馬雪松教授《縱向介入何以破解地方政府間協商的責任困境》為題,運用案例比較法,分析地方政府間協商面臨的困境,剖析縱向介入的效果差異,探讨縱向介入促進地方政府間協商合作的轉化機理。

“黨建引領社會治理”分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府管理學院蔡禮強教授主持。

複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汪仕凱教授作了題為《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曆史政治學分析》的演講,汪仕凱教授認為黨的領導要落實到國家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不僅必須以制度體系來保證黨的領導落到實處,而且必須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使堅持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制度體系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黨的建設教研部王懂棋教授的發言以《秩序再生産:以黨管幹部為經驗》為題,認為黨管幹部是中國共産黨實現秩序再生産的重要原因,曆史和現實證明,中國共産黨的黨管幹部重塑秩序再生産的經驗是有效的,尋找主體性、鞏固主體性力量,應該成為後發國家秩序再生産的起點,成為深化秩序演進的關鍵所在。

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果佳副教授等分享了《黨建何以提升基金會績效——基于資源效應與解釋效應的雙重視角分析》的研究,依托資源依賴理論與社會資本理論,采用定量分析與訪談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通過構建資源效應與解釋效應雙重視角的分析框架,探究黨建嵌入社會組織的實踐機制與具體效能轉化機制。

華南師範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阮思餘副教授等的演講以《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研究回溯與未來展望》為題,認為需要堅持共建共享,激發多元主體社會治理積極性,加強基層社會智慧治理能力建設,構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整體性理論解釋框架。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高妍春等分享了《黨建引領制度下的社區有效治理:基于政策工具的類型建構與功能應用分析》的研究,通過政策文本的紮根分析,構建了權威類、組織類、能力類和引導類等四種社區治理政策工具的分類模型,并進一步概括其主要特征與适用範圍。

在點評環節,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趙聚軍教授就五位發言人的理論框架建構、研究聚焦的細節問題和進一步的研究方向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點評。

“信訪治理與行政執法改革”分論壇由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彭勃教授主持。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吳金群教授等的分享主題為《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的善治邏輯——基于浙江龍港的案例研究》,認為浙江省龍港市在綜合行政執法改革中引入了善治的邏輯,實現從“管理”向“治理”的轉變,并推動“一支隊伍管執法”向“一支隊伍善執法”的蝶變,為善治邏輯破解城管困境提供啟示。

山西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山西信訪與社會治理研究院廉如鑒教授的分享主題為《情感型意識形态與服從型等級體制——信訪困境的根本原因》,認為信訪困境的深層次原因和底層邏輯在于情感型意識形态與服從型等級體制,分析了信訪工作中情感性意識形态話語和常規性治理的張力。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葉貴仁教授等的分享主題為《經濟發達鎮行政體制改革:困境、路徑與邏輯》,認為經濟發達鎮行政體制改革在本質上可以被視為一種優化治理、促進治理現代化的策略,邏輯起點是服務于人民群衆需要,涉及到權力結構、資源配置以及行政效能等深層次變革。

深圳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研究員劉玲斐博士等的分享主題為Reinventing Chinas new gentry: How does Chinese local government resolve social conflicts?,研究認為“五老人員”、鄉賢等為代表的社會力量是一種區别于傳統的内生型權威,國家通過社工、律師等專業力量培育了“中間層”,并保持了對中間層力量的吸納和控制。

華東政法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楊端程博士等的分享主題為《從信訪複查到行政複議:壓力上肩何以推動責任落地?》,研究以一起醫療衛生監督執法事件為個案研究,分析了多重壓力作用下政府部門執行的差異,認為需要從壓力責任感知、壓力傳導制度、壓力回應能力等方面着手推動責任落地。

在評議環節,華東政法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陳毅教授就五位發言人的核心問題、案例選擇、類型學劃分、理論對話等問題進行了專業點評。

“國家與社會關系”分論壇由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吳金群教授主持。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趙聚軍教授等的分享主題為《對稱式互嵌:政社互動關系的新形态及其形成機制——基于一個典型案例的追蹤研究》,認為深入剖析地方政府與社會組織的互動邏輯與形成機制是理解我國政社關系演變的窗口,個案研究發現地方政府與社會組織存在形成“對稱性”關系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對話國家與社會組織間的“非對稱性”半依附關系理論。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助理教授羅薇《弭平差異還是擴大鴻溝?社會組織中制度與人際交往悖論》為題,通過對深圳市随機抽樣的兩百家社會組織進行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研究發現社會組織的代表性制度、治理結構、與服務對象的人際交往程度,這些因素共同影響了社會組織是否會去主動滿足所在社區流動群體的需求。

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林雪霏教授等作了關于《“為政府搭台”:組織邊界視角下縣域政社關系新形态——以東南沿海雄鎮Y基金會為案例》的分享,認為基層政府的治理面臨着資源不足、制度和民意邊界等困境,而社會組織可借由其組織形式和對社會資源的整合能力,以資源補充者、制度承接者與民意協調者等身份協助政府突破組織邊界、提升當地公益治理效能。

華東政法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劉樂明副教授的分享主題為《從“一拍即合”到“戛然而止”:政府與社會組織合作的結構性困境》,研究發現政社雙方在目标任務、項目資源、人員力量以及專業知識等運作性資源方面實現了互補合作,但是由于互補式合作局限于運作性資源的互補,在制度設計等治理性資源的共享方面存在結構性困境,最終導緻合作的終止。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王清教授等以《分散型與統合型:城市基層社會治理體系的類型比較——基于廣州與成都的雙案例比較》為題,選取廣州市與成都市作為典型案例進行比較研究,圍繞黨委政府内部的條塊關系、黨委政府與基層中介組織的關系以及基層中介組織與居民的關系對兩地進行比較研究,提煉出分散型與統合型兩種城市基層社會治理體系的類型。

在點評環節,深圳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研究員劉玲斐博士就案例的選取、案例的分析、概念的準确性、研究結論的得出、數據樣本的選擇、數據處理的技術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點評與探讨。

“基層治理變遷”分論壇由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馬欣榮副教授主持。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彭勃教授的分享主題為《社會治理的技術創新能否推動制度變遷》,基于縱向漏鬥兜底型體制、橫向條塊并立的治理體制以及政社關系的大背景,以技術的規律性創新為讨論切口,認為推動社會治理的技術與制度的雙能驅動,關鍵在于實現兩者的有效融合和相互促進,應當重視從工具能力到體系能力的社會治理能力轉變。

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魏素豪博士等的分享主題為Voting in Village Elections and Farmers Subjective Well-being: Evidence from China,研究基于2016 和 2018 CLDS數據庫,納入15847個農民數據,分析得出村民選舉投票與農民主觀幸福感之間是通過村莊支持、村集體歸屬感發揮作用的,村民選舉投票顯著提高了農民的主觀幸福感,而不同農民群體之間的促進效應具有不對稱性。

華東政法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鄭謙副教授的分享主題為《從壓力增能到減負增能的轉變邏輯——基于仿真的分析》,通過運用Matlab的simulink軟件進行仿真分析,發現當基層留痕逐漸成為應對壓力的主要選擇後,壓力不但不再産生提升基層效能的效果反而有抑制效能的作用,從壓力增能到減負增能的轉變關鍵在于動态調整壓力水平、減輕基層留痕主義的工作負擔。

中山大學法學院孫瑩副教授等的分享主題為《論設區的市“基層治理”立法的理論邏輯與實踐展開——基于央地關系的視角》,認為設區的市立法事項中新增的“基層治理”事項對立法權的縱向分工有所調整,需要從央地關系的視角解讀“基層治理”立法的理論邏輯,以更好發揮央地兩級立法對于“基層治理”的積極作用。

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秦海燕博士的分享主題為《空間賦能:基層有效協商的行動邏輯及優化路徑——以南昌市“幸福圓桌會”為例》,研究以2021年度全國基層治理創新案例“幸福圓桌會”為個案,認為借助于基層協商民主空間體系的再造和賦能,通過制度空間、組織空間、技術空間等空間賦能形式,能夠促進基層有效協商。

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博士研究生李艾蒙的分享主題為《基層運動式治理視阈下的共謀行為何以持續:一個制度—行為框架》,研究通過中小微企業補貼政策工作、安全生産工作以及幸福小區建設工作的三個案例,詳細分析了組織中的共謀行為的産生機制,發現組織中的行為與制度要素的适配強化了制度的合法性,在反複的實踐過程中不斷生成制度化的機制,導緻共謀行為不斷産生。

在評議環節,華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葉貴仁教授就六位發言人的問題意識、理論框架、闡述邏輯、寫作概念等問題進行了詳細分析和讨論。

“社會治理創新”分論壇由中共中央黨校(國家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黨的建設教研部王懂棋教授主持。

華東政法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陳毅教授等以《超大社區的治理機制創新如何破解體制困境——以上海市S區大居治理為例》為題進行分享,研究基于“觀念—結構—行動—資源”的分析框架對大城市社會治理創新進行案例提煉,探尋觀念上的行政自治融合機制、結構上的網絡平台化機制、行動上的情感治理機制以及資源上的整合機制。

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田玉麒副教授等的演講題目為《數字技術賦能基層治理變革:關系定位、内在機理與實踐取向》,研究梳理和審視數字技術與基層治理變革的關系定位,發現數字技術和基層治理的互動耦合所催生的數字治理理念,為實現基層治理的整體性變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華東政法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楊帆副教授等以《“政務場景”在治理關系形成中的作用——基于空間生産的視角》為題,結合空間生産理論,從物理空間生産—權力空間生産—精神空間生産三個維度,分析了政務場景在建構基層治理關系上發揮的作用。研究認為從整體上政務場景為塑造行政系統内動态調适的複雜适應系統提供了可能性。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李棉管副教授等的分享主題為《打造不可推廣的示範:擠壓型情境與基層政策執行——石鎮鄉村振興的案例研究》,研究認為“示範的邏輯”和“推廣的邏輯”是兩套不同的行動邏輯,“通過示範而推廣”這一政策創新的默認路徑就此被切割成“示範”和“推廣”兩項相對獨立的任務。

湖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學院熊春林教授等作了關于《采納與内化:數字鄉村政策的創新擴散機制研究——基于省級政府的事件史分析》的分享,研究運用事件史離散時間模型,對2018-2022年數字鄉村政策在省級政府擴散的數據進行實證檢驗,豐富了中國本土情境下公共政策擴散的研究。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博士後孫小梅博士等以《政策賦能—政治吸納:新型鄉村治理主體的“重嵌”與激活機制》為題作分享,研究基于“政黨—國家—社會”分析範式,在對新型治理主體進行分類的基礎上構建了“脫嵌—重塑—重嵌”時序性分析框架,通過雙案例分析歸納了新型鄉村治理主體的轉型和塑造過程。

在點評環節,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林雪霏教授就主題選擇、論述邏輯、文章結構、概念厘清以及理論對話等方面進行了點評與探讨。

“國家建構與基層治理變革”分論壇由山西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山西信訪與社會治理研究院廉如鑒教授主持。

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董偉玮副教授等的分享主題為《政民發包制:一種新型現代國家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基于“三長制”的探索性研究》,研究基于對“三長制”(網格長+樓棟長+單元長)的個案分析,與行政發包制、政企發包制和純粹外包制進行對比和理論對話,形成了理解基層社會治理的一種競争性解釋。

華東政法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張佳威博士的分享主題為《“懸浮的技藝”:殖民帝國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統治》,研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方法展開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全樣本研究,最終發現三個影響殖民帝國統治模式形成的基本路徑,即“穩定均衡”路徑、“被動反饋”路徑和“前置約束”路徑。

華東政法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陳川慜副教授等的分享主題為Integrating Bureaucratic Fragmentation: The Emerging Role of Peoples Congresses in Chinas Policy Process,通過四個案例的定性研究,揭示了在人大的作用下,國家可以完成跨部門整合、跨機構整合、跨層級整合以及跨地區整合,對話碎片化理論。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鐘曉慧副教授等的分享主題為Short-Term Gains vs Long-Term Strains: China's Productivist Policies on Family Resilience,提出“短期繁榮”與“長期枯竭”的家庭韌性概念,認為中國的生産主義政策模式主要運用家庭來推動國家的經濟增長,盡管它帶來了短暫的家庭繁榮,卻是以長期的家庭疲軟和枯竭為代價,因此這種模式不可持續。

複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研究生劉遠雯等的分享主題為《從單位社會主義到社區社會主義——中國城市基層治理制度變遷與意識形态的關聯》,研究總體性比較了基層治理的文化主義、自由主義以及社會主義三種意識形态系譜,分析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态資源對中國城市基層治理制度變遷的影響,提出了中國基層治理制度從單位社會主義演變為社區社會主義的主張。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郭立臣分享的主題為《專業能力提升:中國社會組織研究的新議程》,認為社會組織專業能力由組織能力、專業知識和項目實踐三要素構成,而社會組織專業能力提升不僅依賴于黨和政府持續優化制度環境,同時需要社會組織發揮自身能動性,靈活利用多方資源實現專業能力提升。

在評議環節,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夏瑛教授就六位發言人的寫作是否規範、問題是否明确、經驗材料是否能夠支撐、因果機制是否成立等問題進行了專業點評。

閉幕式由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夏瑛教授主持。華東政法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劉樂明副教授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董偉玮副教授分别對兩個平行論壇進行了彙報總結。劉樂明副教授認為工作坊具有議題多元、研究深入、方法紮實、讨論熱烈等鮮明特點,工作坊的成功舉辦對推動社會治理中的制度與行為研究以及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的建構起到了促進作用,期待工作坊在未來繼續推動中國制度專題研究。董偉玮副教授對平行論壇的彙報情況進行了總體性回顧,認為與會的各位專家學者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展現了紮實的研究方法、呈現了高度的理論原創性,并對參加、支持本次工作坊的專家學者以及籌備工作坊的會務組工作人員表示衷心感謝。最後,夏瑛教授表示期待由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和華東政法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共同主辦的中國制度專題研究工作坊能夠持續舉辦,将工作坊打造為良好的學術共同體和學術交流平台。


以上内容轉載自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網站

Copyright© 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 - 伟德国际集团 版權所有

通信地址:中國吉林省長春市前進大街2699号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郵編:130012)

辦公地點:吉林大學前衛校區東榮大廈A座5層、12層

訪問計數: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