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2日,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政午同行”學術沙龍第16期活動以午餐交流會形式召開。政治學系薛潔教授擔任本期沙龍引談嘉賓,以“淺談中國國家觀念的兩次轉型”為題作引談發言。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彭斌老師、宮笠俐老師、王岩老師、許甯老師、李慧傑老師、魏素豪老師以及部分博士生和碩士生參與交流。本期沙龍由副院長馬雪松老師主持。
在引談發言中,薛潔老師從曆史與文化中尋找淵源,對發生在漢初和近代的兩次國家觀念的重大轉變進行闡釋。她基于史料分析漢代儒生和儒學的地位變化,讨論漢代君主通過尊儒實現集權目的,确立君權至上的認知觀念和權力結構。薛老師認為,西漢儒學家董仲舒在其“天人三策”中以“災異天譴論”超越“符命授受說”,以此證明漢王朝建立起來的天下體制具有神聖性與合法性。中國傳統治國理政帶有鮮明的禮治色彩,随着西漢禮制體系改革的推進,漢王朝形成了從“皇室一家”到“天下一家”的祭祀觀,由此構築“君權神授”的國家觀念。
薛潔老師接下來主要介紹了從“天下”的傳統國家觀念到“國家”的近代國家觀念的艱難轉變。晚清時期,源自西方的近代國家觀念的輸入和傳播,對傳統“家天下”的王朝國家形态形成了強大的沖擊,以朝貢體制、宗藩體制為代表的“華夏中心觀”遭遇挑戰。薛老師以西方特使拒絕向清代皇帝行下跪禮這一現象,透視傳統天朝上國觀念與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确立的國際秩序之間的碰撞和交互。她認為,在與近代強權國家打交道的過程中,傳統王權政治存在的社會認知和文化基礎受到質疑乃至否定,從此開始了傳統“天下”觀走向瓦解和近代“國家”觀逐步形成的過程。
在研讨交流階段,宮笠俐老師從國際關系史和近代外交史角度,與薛潔老師進一步探讨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對中國朝貢體系的沖擊與影響。馬雪松老師認為關注漢代傳統國家觀的轉型與近代中國國家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理論意義,建議對中國國家觀念兩次轉型之間的内在機理進行分析,從“秦漢之變”的角度考察秦漢國家構建過程中的政治思想變革,并探讨春秋學為主的經學如何以“大一統”回應周秦之變後漢代國家秩序建構的巨大變革,以期揭示蘊含其中的傳統國家觀念和制度變遷邏輯。魏素豪老師指出,從曆史上我國土地所有權性質變更可以看出,秦漢之後土地交易出現保護私有權、允許自由買賣的趨勢,尤其在晚清時期,土地制度更加蘊含市場機制和賦役制度的有機結合,可以進一步探索中國古代土地制度演變與國家觀念變革的密切關系。許甯老師認為中國古代不同王朝存在差異性的政權合法性建構壓力和訴求,還可深入關注兩次國家觀念轉型背後的曆史動因,以及國家能力對國家觀念的影響。彭斌老師就古籍記載中孔子“素王”地位的認定和“華尊夷卑”秩序觀的形成等問題與薛潔老師展開研讨。本期沙龍在熱烈的交流探讨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