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3日,“中國式現代化的政治學闡釋”學術研讨會在匡亞明樓3094會議室召開,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複旦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以及吉林大學等高校的二十餘名專家學者以及《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編輯部老師參與會議。本次會議采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
首先,周光輝教授在開幕辭中對與會專家的到來表示歡迎和感謝。周光輝教授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研究超越了西方化的傳統視角,正在經曆“從走向未來到開拓未來”的變化,呈現出去線性化、去簡單化、去概念固化的研究态勢。周光輝教授認為開展中國式現代化研究正當其時,建構中國式現代化研究的學術共同體具有重要的價值。
随後,會議正式進入學術研讨環節。中國人民大學的王續添教授從曆史政治學的視角出發,提出建構國家形态理論的必要性并梳理了國家形态的概念史及概念内涵,在此基礎上結合中國現代國家構建的曆史,闡釋和界定了新型現代國家的内涵。中山大學肖濱教授面向中國開展兩波現代化發展的曆史進程,提出了以國器、國族、國民為主要内涵的理論框架,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闡釋補充了政治學的視角。浙江大學餘遜達教授關注制度型開放的現象,并對其概念内涵與主要特征作出了界定,論述了以制度型開放推動新型現代國家建設的現實路徑。南京大學張鳳陽教授曆史地考察了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治國綱領的變化,指出了這種治國綱領的彈性在因應不同時代任務上的重要意義,提出了闡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辯證理論。複旦大學陳明明教授從依附論和現代化理論出發,論述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從邊緣走向中心、從落後走向發展的重要意義。
在下午的研讨中,北京大學張靜教授從政治社會學的視角出發,從現代國家建設的共性中闡述新型現代國家的特征,提出了建設一體化的公共關系在新型現代國家建設中的重要意義。周光輝教授在發言中聚焦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的新型現代國家建設,從文明史的視角審視中國式現代化,認為新型現代國家建設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政治主題和政治保障。複旦大學賀東航教授系統讨論了現代國家建設與現代化發展之間的關系,窺探兩者在多大程度上存在“同頻共振”,并以中國的五年規劃為具體案例深入分析了現代國家如何推動現代化發展。清華大學景躍進教授從“通古今之變,彙中外文明”的角度論述了如何理解新型現代國家中的“新型”“現代”與“現代國家”,指出了新型現代國家研究所蘊含的重要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在自由讨論環節,與會專家圍繞如何通過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經驗研究發現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範式展開了深入交流。與會專家共同認為,中國式現代化和新型現代國家的研究既是對中國重大現實問題的回應,也具有重要的世界性意義,值得長期關注與深入推進。
圖文:趙德昊
責編:王逸洲
一審:趙德昊、王逸洲
終審:殷冬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