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晚, 美國丹佛大學國際研究博士、台灣大學政治系資深教授、在海内外具有廣泛而深遠影響的政治學家石之瑜教授,應邀為我校作了一場題為:“中國研究的知識倫理”的學術報告。
石之瑜教授報告的邏輯結構是通過以下三方面逐漸展開的。一、指出并質疑在當前中國研究中存在着的一種關于研究方法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可以使用某種普世性理論來研究中國問題。二、揭示這種觀點在本體論上的基礎和錯誤。三、指出中國研究應該遵循一種本土化的研究方法。在第一部分中,石之瑜教授指出,在當前的中國研究中存在一種研究傾向,這種傾向認為可以把中國問題放入到某種普世性的理論框架之下來尋求解釋。而又因為這種普世性理論在當前的現實中主要是某些西方的政治理論,所以這種研究傾向往往又是以西方的政治理論來解釋和對待中國問題。石之瑜教授認為,這樣做非但不能解釋中國問題,而且對作為研究對象的中國政治實踐會産生不利影響。在第二部分中,石之瑜教授以知識社會學為理論背景,指出并分析了這種研究方法在本體論上的原因,即這種觀點誤解了在知識生産過程中“研究者”、“研究對象”和“理論”三者之間的關系,沒有認識到這三者之間的密切聯系而将這三者割裂開來,因此誤以為存在絕對客觀的研究。而事實上,研究者是不能做到絕對客觀的,他所在社會所面臨的問題、他的研究資助者、他的構成性的特殊認同、他的興趣以及他對研究對象的了解和期望等因素對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影響。在第三部分中,石之瑜教授指出,中國研究必須要小心将所謂的普世理論訴諸于中國問題的研究方法的陷阱,而應該采取一種本土化的立場。他還以台灣的大選為例,指出了西方的“中間選民理論”無法解釋台灣的選舉實踐,并且這種理論還往往對信奉這種理論的政黨産生不利的影響。在報告最後,石之瑜教授回答了同學們的相關問題。
石之瑜教授以知識社會學為背景對中國研究中存在的知識倫理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對于我們理解以何種視角來研究中國問題、以及如何理解政治學研究本身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啟示。報告會上,周光輝院長代表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向石教授頒發了“吉林大學客座教授”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