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晚,我院肖晞教授受吉林大學青年文化書院“文化播講團”之邀,以“大學的精神”為主題向新民校區的師生們做了一場精彩的學術報告。
肖晞教授以“大學是什麼?”、“大家想從大學獲得什麼?”以及“大學的精神應是怎樣的?”這一系列富有啟發性的問題作為演講開場,結合普林斯頓大學一組雕像的寓意,表達了想和同學們進行一場心與心交流的良好願望,引起了在場師生的濃厚興趣和熱情。肖教授結合自身在康奈爾大學做訪問學者的經曆,向同學們展示了國外著名學府的人文風采和自由精神。同時,她又從中國古代經典著作《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中提煉了中國傳統思想的“大學之道”。在總結中西文化以及大學精神之後,肖教授認為大學的精神曆久彌新,既有悠久的東西方文化傳統,也體現着現代大學體制的印記,其中蘊含着三種精神:其一,崇尚真理,追求科學;其二,大學自治,學術自由;其三,對國家和社會承擔責任。
如何來達到這些大學的精神呢?肖晞教授認為首先應該培養通才意識,打破學科壁壘,重視文化育人。教師“傳道授業解惑”,以傳輸知識、啟迪智慧、塑造人格、震撼心靈為職責,學生在廣泛學習中要“學以溫故、學以知新、學以修身、學以經世”。其次是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摒棄應試教育思維。科學僅有理性精神還不夠,需要汪洋般的想象力,科學與人文,是從山麓分手到山頂彙合;大學要将青年學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轉化成伴随終身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最後,應該注重道德素質培養,“大學之道,止于至善”;在《說文解字》之中,教育的涵義是“教”——上所施、下所效,“育”——養子使作善也,教育的終極目的就在于被教育者人格的完善。肖晞教授引經據典,結合自身國際關系的專業研究以及政策咨詢經驗為大家講述了一系列豐富有趣的案例,引起現場一陣陣掌聲和歡笑聲,她親切幽默的話語和清新開闊的思維在現場激發起同學們深入的思考和廣泛的共鳴。肖晞教授認為在中國正在崛起的同時,我們應該擁有一份更加開明、開放的心态和寬廣的大國情懷,而青年是祖國的希望,在大學精神之中也孕育着青年人的“中國夢”和“青春夢”。最後,肖晞教授鼓勵青年學子保持對知識的真心、保持對人性的善心、保持對自己的信心、保持對社會的熱心、保持感恩平和之心。報告在全場所有師生齊聲朗誦梁啟超先生的《少年中國說》中圓滿結束。
本次活動是由校團委主辦的青年文化書院“文化播講團”巡講活動之一, “文化播講團”巡講活動的宗旨在于使同學們了解更多專業之外的知識,在豐富同學們課餘文化生活的同時也拓寬視野,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促進同學們的全方位發展。
撰稿:馮得心
2013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