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下午,中國政法大學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全國高校國際政治研究會副會長蔡拓教授在前衛南區東榮大廈9樓會議室做了一場題為“中國提供國際公共物品的偏好及其原因分析”的學術報告。此次報告會由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吉林大學社會公正與政府治理研究中心、吉林大學社會科學處聯合主辦,系我校人文社會科學名家講座。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學術委員會主任劉清才教授主持了本次報告會。
蔡拓教授首先對國際公共物品問題研究的價值和意義進行了系統分析。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發展的時代,國際公共物品提供的多少代表了國家參與國際事務的态度,反映了國家國際地位的高低;全球治理和國際問題的應對要求國家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進一步推進國際合作。國際公共物品提供将國内政治與國際政治緊密相連,推動了從國内民生到國際公共物品提供的研究。
随後,蔡拓教授對“公共物品”概念進行了理論性分析。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争性,分為自然形态、物質形态、服務形态、制度形态等多種形态。現實中純粹的公共物品很少見,大都以混合形式存在,表現為自然壟斷和公共資源兩大類,同時由于公共物品外部性的複雜,導緻搭便車的供給困境大量存在。供給困境的解決有三種方案,即對公共物品的使用征稅,利用公共權威對公共物品的使用進行管理,或者行為體自願供給。國際公共物品的提供超越了國家界限,其外部性更加複雜。在無政府的國際體系中,缺少公共物品征收稅款和進行管理的公共權威,因此,現實中的國際公共物品的供給往往依賴行為體的主動提供。
在理論基礎的指導下,蔡拓教授運用數字統計、圖表分析等科學的研究方法,對比了2001到2010年中美日法印五國的聯合國和世界衛生組織會費繳納情況,對中國提供國際公共物品的偏好進行了分析。分析樣本選取的時間段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十年,也是中國國際地位顯著提升的十年,通過與美日法印等具有代表性國家的對比和量化分析,獲得有效信息和基本結論,即中國提供國際公共物品的總量不高,增速很快,但是體現在GDP負擔率的供給率态度并不積極。
蔡拓教授基于三方面的假設對中國提供國際公共物品的偏好原因進行了分析。第一,假設利益的整體性要求國家的實力分配情況同國際社會公共物品的供給情況成正比關系。因為中國的實力地位與美國等發達國家仍有很大差距,所以中國提供的公共物品總量不高。第二,假設國家的實力地位同承受的國際社會性互動的外部壓力成正比。這種壓力影響了行為體提供公共物品的變化趨勢,國際公民社會對價值規範性的認知要求提供公共物品時考慮全球利益,這也就解釋了中國在經濟發展迅速的情況下,提供的公共物品增速很快。第三,假設國家的國際定位決定了對國際公共物品的供給态度,即國際定位越清晰越外向,供給态度越積極。中國在國際定位上仍面臨着諸多不确定性,中國要勇于承認自身新興大國地位,進而加快國際社會的認同,融入秩序、維護秩序甚至建設秩序。
最後,蔡拓教授對同學們積極的提問和深入的思考表示由衷的喜悅,并針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耐心的解答,同時表示國際公共物品提供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需要大家的思維碰撞和共同努力。 (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 胡南 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