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9 月16 日(星期日)下午2:30,由複旦大學文科科研處和複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以下稱“高研院”)聯合主辦的“通業青年講壇”在光華東主樓2801 室高研院“通業大講堂”舉行第二十九期讨論會。
本次通業青年講壇,由參加複旦高研院2012 年度“中國深度研究”跨學科學術工作坊一般項目入圍答辯的五位青年學者組成。複旦大學教授、高研院專職研究人員顧肅教授擔任點評嘉賓。複旦大學特聘教授、高研院院長鄧正來教授擔任本次青年講壇的主持人。高研院研究人員劉清平教授、陳潤華博士、孫國東博士、林曦博士、楊曉暢博士,以及國務學院政治學流動站博士後鄭少東等參加了本次通業講壇。
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講師,紐約大學社會學系訪問學者彭斌博士做了題為“兩種權力觀”的報告。他首先援引各家論說對權力進行了兩種類型劃分,即power as domination(作為支配的權力)和 power as non-domination(作為無支配的權力)。以此為基礎,他對什麼是權力,權力的基礎,權力與結構,權力與主體,權力與運氣等問題進行了提綱挈領的闡述。彭博士指出,學界主流探讨的是作為支配的權力,而作為無支配的權力探讨不多,在今天這往往是更激進的權力。權力的基礎是資源,借用布迪厄的思想,包括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符号資本;不管何種類型的權力,其再生産都受到社會結構的影響,因此權力并不完全是制度化和結構化的産物,它也是行動者實施策略的表現;重視權力與結構的關系,同時也不應忽視其中的主體性,特别是權力主體的責任;這也決定了權力與運氣相關,運氣在結構和主體之間具有勾連作用。彭博士坦言,目前的研究還隻是初步構想,很多問題,特别是權力與主體及運氣的關系還有待進一步深化,期待求教于各位老師。
通業青年講壇每月舉辦一次,每次邀請來自複旦大學以及其他院校的三、四位不同學科的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學者擔任主講嘉賓,分别做二十分鐘的學術報告,然後與會人員進行自由讨論,并由評論嘉賓做學術點評。講壇旨在打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學科界限和專業界限,改變學科割裂的、封閉性的研究取向,建立一種開放性的、超越學科分野的學術交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