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社會公正?我們理想當中的社會公正究竟是何種樣态?我們該如何為社會公正而呐喊、而奮鬥?
5月22日,由國家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吉林大學理論法學研究中心、吉林大學社會公正與政府治理研究中心、吉林大學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吉林大學社會科學處共同主辦的“哲學社會科學跨學科高端論壇——社會公正三人談”在東榮大廈會議中心成功舉行。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國家二級大法官、國家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聯席主任張文顯教授,著名政治哲學家、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哲學系主任姚大志教授,吉林大學社會公正與政府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周光輝教授等三位學者作為本次論壇的特邀嘉賓做主題演講;社會科學處霍志剛處長緻開幕辭,吉林大學“匡亞明特聘教授”、經濟學院副院長的李曉教授做總結評論。論壇由來自法學院的馮含睿、哲學社會學院的陳龍和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的黃峥三位博士研究生擔任階段主持。
開幕式上,霍志剛處長在緻辭中首先對此次跨學科高端論壇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尤其對這次論壇召開的形式表示高度的認同!他指出,本次論壇的策劃、組織很好地把握了跨學科交流的實質意義,這種跨學科協同創新形式值得推廣;在主題選取方面,論壇具有強烈的針對性和時代感,這種問題意識值得推崇;同時,以學生主導的高端學術活動形式,為營造和活躍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氛圍引入了一股極具青春和活力的氣息,值得提倡。最後,他代表各主辦方及現場的全體師生對全國著名專家,在各自的學術領域擁有極高的學術聲望,也是我校鎮校之寶的三位特邀嘉賓的到來,及能與大家一樣幸會這場思想的盛宴,表示衷心的感謝和誠摯的敬意!
随後,三位嘉賓先後發表了主題演講。
姚大志教授:社會正義的闡釋
姚大志教授闡述了“正義是什麼”。古希臘傳統中的正義即公平地對待每個人,每人予其應得。
他認為,正義是無固定内容的程序性的詞,因正義是社會性質即制度的體現,而制度則由每個時代決定,體現當時的自由平等、政治價值。所以正義是由自由和平等的價值決定的。
自由與平等在很多情況下發生沖突,而平等主要分為三種:形式平等、機會平等和實質平等。形式平等即社會提供憲法所給予每個人平等的法律權利。法律保障平等權利、打破等級制度是現代社會的根基。機會平等即由國家制定法律、政策保障每個人都有平等受到教育的機會。比如官富二代與牧羊娃的起點不平等,其解決方法是機會平等。但是,解決家庭環境不平等卻解決不了天賦不平等,所以就有了實質平等。實質平等就是結果上的平等——經濟方面、福利待遇相近。形式平等已滿足政治權利上的平等,而實質平等要求所有人應有大體一緻的經濟狀況。
姚大志教授還總結歸納出四種較為主流的正義觀:平等正義觀、資格正義觀、應得正義觀和需要正義觀。
平等正義觀認為平等具有最高價值,社會平等建立在人的平等之上。因人人平等,所以應得到平等的關切、尊重和對待以及平等的資源和福利待遇。資格正義觀秉持如果持有的财富是正義的,富人沒有幫助窮人的權利或法律義務。應得正義觀即指按勞分配。需要正義觀認為滿足人的正當需要的才是正義的。
周光輝教授:社會公正的公共治理之道
周光輝教授結合自身經曆,用三個現代化危機的化解解釋了為什麼社會公正是當代中國最重要的時代課題:一是鴉片戰争、日本侵華時的生存危機,由新中國的成立解決;二是文革後的貧窮落後危機,由改革開放解決;三是現在的社會發展失衡危機。其主要表現為經濟與環境的失衡、不同地區的失衡、城鄉失衡、國富與民生失衡、國民收入失衡等,他由此講起了中國的公共治理之道。
他從政治學角度提出了在可行情況下推進社會公正的方法。
他認為,中國現代化不平衡是由利益集團組織化的利益要求影響政策而導緻的利益表達不平衡引起的,改革需要超越左右意識形态的分歧、國家悖論及改革悖論,社會公正是當代中國最重要的時代課題。
他強調,社會公正是我國全局性、結構性、系統性的問題,不能單由政府處理。治理核心要素中,治理主體應有非政府部門的參與;治理過程不能一蹴而就;治理基礎是協調而不是控制,是交流協商而不是單向表達;要通過一定機制合理表達交流對話,推進治理。從政府角度,可做的有兩點:開放政府,鼓勵公民維權,減少矛盾;發展型政府變為智能型政府,政府轉型、職能變換。
張文顯教授:社會公平的法律觀和公民觀
張文顯教授以“人們和社會為何需要正義”、“公正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什麼是正義”、“怎樣的人、怎樣的行為、怎樣的規則、怎樣的智慧、怎樣的社會才是公正的”等問題切入,旁征博引,從法律觀和公民觀的視角為吉大師生闡釋了社會公正。
他認為,從法理學角度,公平正義是全民訴求。 十八大“中國夢”提出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内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通過構建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内容的社會保障體系來切實保障人民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權益,提出了當代中國社會公正的基本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向。權利公平即權利主體平等、享有的權利内容平等、受到侵害或削弱時受保護的權利平等。機會公平反對身份等級、提供平等競争條件,允許人們有夢想成真的合理預期。規則公平中包含法律道德規則的人人平等、權利義務相統一的實體平等和法律政策實施過程中的平等。法律的核心意義就是保護社會公平正義,而這也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價值。
他強調,社會公平有以下标準:促進人人平等發展的機會,推動包容性增長,以法治營造公平競争的環境;優先開發人力資源,加倍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中國夢”服務基本化,讓社會成員都能夠接受教育、進行勞動創造,能夠平等地參與競争和社會工作,能夠通過法治制度委托自己的正當權益。
張文顯教授還結合自身擔任多年法官的經曆談到,我國民衆的維權意識、訴訟觀念上升,使我國迅速走進訴訟社會,突顯出司法公正的重要性。他認為,司法公正是社會公正的最後防線。如培根所說:一次不公正的判決,其惡果相當于十次犯罪。犯罪弄髒了水流,而不公正判決是弄髒了水源。在他的理解中,弄髒水源也就破壞了司法和法律。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大報告中說:“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依法滿足人民的訴求,使人都能感受到社會公平。決不能讓不公正的審判傷害人民群衆的感情和利益。”這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司法更高的要求。
在接下來的互動環節中,現場師生踴躍提問,表達了自己或理論或現實角度對“社會公正”問題的理解和疑惑,三位嘉賓也分别就同學們提出的“當前中國政府的政治合法性來源”、“我國政黨制度對政治改革的影響”、“如何理解法馬克思所謂的按需分配作為一種正義原則”、“民主與立法公正的關系”以及“當前中國的司法公正狀況”等問題與大家展開了深入交流。
最後,李曉教授為整場論壇做了總評論。
李曉教授認為,社會公正的實現和完善要以相關制度的建立與改革為基礎。當代中國制度改革的頂層設計既需要考慮中國自身的曆史與文化傳統,也要以西方文明的有益成果為标準。二者的結合是通過制度改革推進我國社會公正這一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三位教授從不同的專業與學科視角,對社會公正——這一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理論問題,做了細緻的分析、深入的探讨和精彩的闡述。三位教授飽含深切社會責任感,并閃爍着智慧之光的演講使我們對社會公正這一問題有了更完整的理解和更前沿的認識。
演講嘉賓和總評論人分别從法學、哲學、政治學和經濟學等不同視角共同探讨了社會公正話題,為我校師生呈現了一場思辨盛宴。現場不僅吸引了校内相關學科的師生,還有許多來自不同校區的理工科同學和外校同學不遠趕來,一睹諸位重量級學者的風采。
主辦方表示,此次以“50後”為特邀嘉賓發端的哲學社會科學跨學科高端論壇将繼續加大策劃力度,陸續邀請國内外“60後”、“70後”知名學者為嘉賓,做客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系列跨學科高端論壇。
轉載自吉林大學理論法學研究中心網:
2013年5月25日